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播报 >详情

西北地区的陕西,为什么很不西北?

行业播报 来源 :腾讯网 2023-08-19 15:51:56

陕西,是什么样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上广深眼里,她可能是满目苍黄的黄土和窑洞;

图|©图虫创意

西北其他省区眼里,她可能是四季分明,宜居宜业的富饶之地;

图|©图虫创意

而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陕西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她孕育的周秦汉唐,浓缩了古代中华文明史。

图|©公共图片库Pixabay

黄土高坡、富饶之地、周秦汉唐,这些都只是陕西的局部。

陕西,到底长啥样呢?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图|©图虫创意

| 壹:散装陕西,南北三分 |

网络上流传一个梗,叫“散装江苏”,光是大的区域就分成了苏北、苏中、苏南,甚至还会把南京单独列出。

殊不知,陕西也是一个“散装”的省份。类似于江苏,陕西也是一个地跨南北的瘦长区域。

制图|©海右/大地理馆

甚至,在自然地理上,陕西更为鲜明——北部的陕北,中部的关中,南部的陕南分别对应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区,这各具特色的三大自然区。

图|©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陕北高原,位于黄土高原的核心区域,北接长城沿线沙漠与内蒙古相接,东隔黄河山西相望,西连子午岭甘肃毗邻,南面大致以梁山、黄龙山为界与关中平原相接,黄土广布,土质松散,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图|©图虫创意

关中平原,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黄土高原腹地,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号称“八百里秦川”,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宋代以前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封建王朝的奠基,就是从陕西关中地区发端并走向巅峰的。

图|©图虫创意

陕南地区,也就是秦巴山区,北以秦岭主脊与关中平原接界,大致以大巴山、米仓山主脊与四川省接壤,位于我国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气候温润,降雨充沛,是陕西的“鱼米之乡”。

图|©图虫创意

| 贰:犬牙交错,陕西形成|

那么,无论是地理风貌,还是自然条件,陕北、陕南和关中差距这么大的三个地区,怎么就组成了一个省份呢?

这就要从“陕西”的由来谈起。

陕西这个词,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只是意思不大一样,它泛指陕塬(陕陌)以西的地方,是个比较笼统的地理概念。就像后来的关外、关东之类的,并不单指具体地名。

到了西汉,朝廷为了防备匈奴,又在如今陕北一带,设置了省级的朔方刺史部,管辖陕北的榆林、延安,以及内蒙古鄂尔多斯、包头地区。

图|©图虫创意

唐代,全国划分成为十个道,把原属并州的陕北一带和关中地区一并划入了关内道,即今日的宁夏贺兰山,以及内蒙呼和浩特等地西部,阴山、狼山南部的河套一带,也都在其中。

这样的地理划分从战略考虑上来说,可以起到抵御北方侵略的目的,让关中直接管辖陕北地区,更便于防范游牧势力的侵袭。

图|©图虫创意

最后加入陕西的,是陕南地区。包括汉中盆地、安康盆地等在内的陕南,是战略要地,诸葛亮当年就是以此为攻防枢纽,进可以北伐中原,退可以固守益州(四川一带的古称)。

后来蒙古灭金之战,关键也在陕南。当时已迁都汴梁(今河南开封)的金国,派重兵扼潼关,做最后的顽抗,给蒙古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在一统天下后,元朝统治者就指天为盟立誓,要将陕南一带归属陕西。

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唯有让陕南掌握在北方人手里,才能让坐拥北境的天子,不必担心四川等地的割据势力占据秦岭天险,形成威胁王朝统治的力量。

相对于传统的“山川形便”,这种“犬牙交错”的区划,更有利于防止割据势力做大。

制图|©海右/大地理馆

| 叁:三秦大地,和而不同|

多样的地理条件,厚重的历史沉淀,烘托出了陕西的多元人文景观。

从方言来看——几乎一分为三。关中方言,属中原官话关中片,它和普通话比较,发音咬字重、声短促、调低沉;

陕北方言属于晋语范畴,北部还会一些来自少数民族的口音。陕南方言,就像这里的地形一样复杂多变。

底图|©《中国语言地图集》,后期处理|海右/大地理馆

陕南,也就是秦巴山区的北部,说的还是官话,比如商洛说江淮官话为主,而南部的汉中及安康西南部,由于近巴蜀,说的是西南官话,少部分地区说江淮官话。

在陕西农村地区或者很多影视作品中,如果你看到有一个人独自坐在炕头,或蹲地下,或坐门槛吃饭,那么这个人极有可能是陕北人。

图|©图虫创意

如果是一个人端着一粗瓷老碗,带着一碟葱花油泼辣子,或蹲在街道边、树荫下、土堆上吃饭的话,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关中人

关中人有时候还会同邻居三五成群围在一起,边吃边谝,俗称“老碗会”。

陕南人的饮食习惯跟大多数南方地区类似,喜欢高桌低凳,一家人围桌而食。

特备值得一提的是,陕西地理单元上的三大块,也分别走出三位代表性的文学家,分别是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他们在文坛上号称“陕西文学的三驾马车”。他们的笔下,也都写到过家乡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图|©图虫创意

陕南人贾平凹就曾在散文《吃面》里写道:“西安的大饭店多,豪华的宴席也赴了不少,但那都是应酬,要敬酒,要说话,吃得头上不出汗。吃饭头上不出汗,那就没有吃好。每每赴这种宴席时,我就想起了盐汤面。”

生于陕北的作家路遥,在自己的文章中,更多着笔于陕北的洋芋檫檫、陕北钱钱、羊肉饸饹、荞面抿尖等等粗粮,尤其是在《平凡的世界》开篇里,就讲到有关陕北学生食堂灶,从清水煮萝卜到白菜粉条,画面极尽陕北风情。

图|©图虫创意

而说起关中大文豪陈忠实,他的小说几乎都离不开关中的面。从腊八面、油泼面臊子面陈忠实的文学史,就是一部关中面食史。

前几年热映的电视剧《白鹿原》张嘉益碰碗吃油泼面的场景,瞬间挑起了很多观众的味蕾,大家纷至沓来在陕西的街头小巷里,找家面馆亲自咂摸体验。

图|©图虫创意

再来看地域文化的另一重要载体——民间建筑

说起陕西人的传统住宅空间特色,就不能不提陕北赫赫有名的窑洞。它不仅是陕西省内传统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更是与陕西人的形象深深烙在一起。

窑洞之所以成为陕北的文化符号,首先是因为自然地理

图|©图虫创意

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土质地表千沟万壑,水质缺乏严重,所以造成了地表上的林木稀疏,石料难寻。石料和木头等主要建材的供应不足,使当地人不得不另选方案。

受限于这种自然环境,厚实不易裂的黄土成为就地取材的首选。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用一铲、一锹、一推车,硬生生在那沟峁纵横的黄土堆里,抛挖出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家。

图|©图虫创意

黄土高原下陷地带,形成的关中盆地,则代表了古典中国的传统风貌。

据史书记载,我国最初的房屋建筑便诞生于这块沃土。江南民居精致秀丽,就像中国古诗所说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关中民居则更像是铁板击节高歌“大江东去”,更加恢宏雄伟。

就结构格局而言,关中地区对传统住宅的结构格局和空间处理均较为严格,是我国传统院落型格局,大多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等,且庭院层次变化较多,错落有致而颇具气派。多数住宅屋面均为小式瓦作,屋檐加飞橼,并多用雕砖以及镂空的瓦片来装点。

图|©图虫创意

陕南一带地缘关系错综复杂,多元的地理环境,也带来了多样的住宅风格:

比较常见的传统住宅形式有石块屋、竹木屋、吊脚楼、三合院和四合院。石屋多位于镇巴、安康、西乡的隆盛地区;竹房多建于南郑、宁强、城固地区;吊脚楼则多建于沿江乡镇;三合院和四合院则多建于平坝小城镇中。

图|©图虫创意

| 肆:从北到南,浓缩中国|

从自然景观到历史沿革,从三餐饮食到人居环境,陕北、关中和陕南共同构建了一个开放包容的“三秦大地”

“三秦”一词最早来自项羽“三分关中”,即把关中划分为三个部分,以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分而治之。

如今,随着陕北、关中和陕南的联系日益紧密,“三秦”早已打破原有地理的界限,成为整个陕西省的统称。“秦”,也不再单单指关中的“老秦人”,它今天是4000万陕西人的代名词

图|©图虫创意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文化的兼收并蓄、交流融合。“三秦大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经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从地图看,陕西地图的轮廓,宛如一个跪着的兵马俑。头部、肩膀、胸部,以及拱手,组成了“陕北”;腰部是关中;腹部和卧蹲的双腿,组成了“陕南”。

制图|©海右/大地理馆

陕北、关中和陕南,这三张面孔,北接塞北大漠,南通巴蜀江淮,跨越了南方和北方,沟通着中原和西北,也当仁不让、名副其实地堪称中国的缩影

图|©图虫创意

中国的大地原点(大地基准点)位于关中的泾阳县永乐镇北流村

十三朝古都西安及其所在的关中,是宋代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周秦汉唐串联古代中国的盛世,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浓缩了华夏历史文脉;

图|©自然资源部官网,后期处理|海右/大地理馆

三大地理单元的和而不同,既是中国地理面貌的浓缩标本,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

读懂了陕西,就读懂了中国。

|西安中轴线|图|©图虫创意

撰文|踪卫华王子博

审校|海右君

标签:

精彩放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