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城》:用纯真对抗贪婪 天天观热点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家里有一张宫崎骏动画电影《天空之城》的光碟,它曾和凉气四溢的西瓜一起陪我度过了整个夏天。今年儿童节,这部吉卜力工作室和德间书店联合制作的蒸汽朋克风格电影在中国各大影院重映。
10年过去了,我前往电影院再次观看了这部电影。不得不感慨一句,宫崎骏导演的魅力,就在于他能同时为孩童与成人营造出两个不同的世界。在小时候的我看来,这是小男孩巴鲁遇到从天而降的美丽少女希达并和她一起保护土地和自然、打败贪婪的穆斯卡的故事,但现在,我看到了宫崎骏的深层表达,这有关自然与文明、纯真与贪婪、新生与毁灭。
【资料图】
一提起《天空之城》,脑海里还是它在我的童年留下的模样。最直接的是感官上的触动,当我哼唱久石让的配乐《伴随着你》的旋律时,心里总会泛起一股暖流,我太熟悉也太喜爱这悠扬舒缓的旋律了,里面流淌着我安恬轻松的童年,又好像裹藏了影片里漫天星辰、满地繁花和大朵的白云。我也不会忘记被云团包围、居于旋风中心的天空之城上面的景色,在那里,花朵和小草铺成彩色的地毯,巨大的古木支起绿色的穹顶,云雾缭绕在园丁机器人和小动物身边,硕大的树冠庇佑着古文明遗留下的圆弧面堡垒。这座神奇的城市拥有一份自在的美好,画面上呈现出的一片深深浅浅绵绵密密的油画质感,是对疲劳的视神经无比美妙的按摩。
小时候的我一直记得电影中的故事,宫崎骏导演说这是“一部少年英雄为了梦想而不断拼搏的冒险故事”,一直以来,我理解的《天空之城》也是如此。
传说古老帝国拉普达是一座飘浮在空中的机器岛,蕴藏着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和无穷无尽的财富,以穆斯卡为首的军方和以朵拉为首的海盗出于各自的目的,都在找寻这座天空之城。某一天,拉普达的后裔希达在飞行石的保护下从飞船上降落,刚好遇到了矿工巴鲁,两人一见如故。因为希达佩戴的飞行石是寻找天空之城的关键,军方掳走了希达,后来巴鲁联合海盗救出了她,之后他们发现穆斯卡想要借助天空之城的科技统治世界。为了消灭穆斯卡的野心和贪欲,阻止他的计划实施,希达和巴鲁手握飞行石,一同念出了毁灭咒语,于是,整个天空之城的下半部迅速土崩瓦解,上半部分却朝着更高的天空飞去。
现在的我,对整部电影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再去看希达和巴鲁登上的天空之城,我关注的不再是桃源般的景色,而是看到了一片高度文明又荒芜已久的秘境,上面有古树鲜花、飞鸟和鱼,动植物由一个园丁机器人照料,但是当我看到机器人慢悠悠走着,它的背影融入荒芜的大环境时,或者看到很多毁坏了的机器人组成一片坟墓,旁边摆着绯红色的小花时,我还是感到了这座城市笼罩着的一份荒无人烟、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这份孤独让我进一步思考,天空之城上曾震慑过我的心灵的自然之美或许与它的孤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因为拉普达上的人类离开了,大自然才得以舒展。人类和他们的贪欲离开了天空之城,城市的瓦格和窗棂、流通的金币等象征工业时代的物件被浸没在水下,才会有银莲花、风铃草随风摆动、桫椤和海芋肆意生长,小鸟和小鹿在园丁机器人的肩头嬉闹。
这次我看到的不只是自然,还有与自然相对应的文明。拉普达曾经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空中帝国,在希达和巴鲁第一次抵达的表层,我看到了圆弧面堡垒和高耸的立柱,这是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建筑物,意味着拉普达的政治中心,深入中层,里面储存着金银财宝,这是拉普达的经济中心,最里层囤积着高科技产品和武器,这是拉普达的军事中心。
拉普达的三层结构分别对应着三类人心中最渴望的事物,朵拉等海盗寻找天空之城无疑是想要获得其中层的宝藏,这群贪婪的人想要更多的金钱来得到物质的享乐。可怕的是穆斯卡,他想要拉普达最里层的科技和军事力量,获得强大的权力,以此凌驾于众生之上。第三类人是希达和巴鲁,他们站在拉普达的最上层,享受着自然的美景,还没有完全接触社会的他们是善良纯真的,他们来到了天空之城并不渴望带走什么,而巴鲁最初也只是简简单单地梦想着能证实父亲的话。
宫崎骏导演对贪欲的讽刺看似隐而不彰,实际上力透纸背,或许在导演看来,真正可怕的是对权力的崇拜,对物质的贪婪居于其次,于是他把海盗妈妈朵拉刻画得强大干练,又拥有柔软的内心,却把穆斯卡刻画成大奸大恶的伪君子。
也可以说,宫崎骏导演在影片里蕴藏着鲜明的反对战争的观念,在战争面前永远没有胜利者,当人们利欲熏心、相互算计,狂热地追求权力,代价就是迈向共同的死亡与毁灭,这是最为可怕的事。宫崎骏导演把拯救者设定为两个孩子,他们可以对抗高科技所带来的难以遏制的欲望,一起紧握飞行石,念出那一句毁灭咒语“巴鲁斯”,为天空之城的故事画下句号。
当拉普达被咒语毁灭,军事中心和经济中心被炸成瓦砾,顶层和巨树却安然无恙,这个结局是宫崎骏导演的残忍之处亦是温柔之处:助长贪欲的部分人类文明被彻底根除,但其美好的精神内核是坚韧不摧的。
宫崎骏电影所描绘的美好,就像是“天空里的一片云”,曾投影在我年幼的“波心”,小时候看不懂隐喻,却一次次被故事打动,如今再看,我感受到了从前的印象与现在的思考在“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标签: